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天津系列活动“AI时代,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‘新方程式’该如何求解?”在南开大学举办

(通讯员 李同)随着AI时代来临,国家在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方面强调产教融合、体系重构、评价革新、国际引领四大维度的创新实践,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与评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。10月19日,“AI时代,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“新方程式”该如何求解?”观点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(CCF YOCSEF)天津分论坛承办,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出席并发言。论坛由南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、CCF YOCSEF天津AC主席、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程明明主持。

论坛上,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,以及企业代表等30余人,共同探讨AI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和潜在解决方案。

何友院士在发言中表示,新时代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,必须紧紧锚定核心导向,同时聚焦国家级、产业级重大需求,主动设计攻关任务,组建跨学科团队,进行有组织的科研,进而大刀阔斧的改革评价,为卓越人才培养扫清障碍。何友院士希望此次论坛的讨论可以为培养出能驾驭AI、解决复杂系统问题、支撑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工程师提供新思路。

引导发言环节,天津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兼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清华教授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王爽教授、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刘凯教授、百度智能云教育解决方案总监张鑫博士从当前状况、培养目标、实现路径、创新机制等方面对AI时代的卓工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展望。

“AI时代,卓越工程人才核心能力的变与不变?”、“二如何给出卓越工程人才筛选和培养过程中的AI解决方案?”、“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主战场,静态评价标准是否会成为人才创新的“枷锁”?”与会嘉宾围绕这些议题展开热烈思辨,共同梳理了近年来AI在工程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的作用,并探讨了如何以国家需求和国际竞争为导向,构建“目标—标准—体系”三位一体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。

通过深入的探讨和交流,专家学者一致认为:对于AI时代卓越工程师人才的核心能力而言,不变的是能力基石,是历久弥新的根基,变的是能力维度,是亟需拥抱的新形势;AI在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培养、提升培养效率、提供过程性反馈方面具有巨大潜力,应作为关键工具贯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全环节;当前阶段,单一以论文主导的评价体系已不适应AI时代工程人才培养需求,评价体系必须向多元、综合、过程性的评价体系转变。

本次观点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,CCF YOCSEF天津分论坛承办,南开大学协办。天津大学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、重庆大学、天津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来自百度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企业界代表参加。

据悉,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(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& Engineers Forum,YOCSEF)是中国计算机学会(CCF)于1998年创建的系列学术活动,论坛以“承担社会责任、提升成员能力”为宗旨,针对计算机学术、产业、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辨,主要活动形式包括观点论坛、技术论坛等,每年举办活动数百场,吸引上万人次参与。